海产市场或将出现“滨州金蚝”区域品牌
   发布日期:2018/4/23    浏览次数:1167 次

牡蛎由于营养成分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底牛奶”之称。在我市,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套尔河等多条淡水河流入渤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沿海在河口海淡水交汇处,常发现大批牡蛎相互固着堆积在一起,沿海渔民称之为“蛤蜊山”,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消失。

2017年4月,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及其团队,在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部门配合下,在滨州套尔河口等地发现一定数量的近江牡蛎。经过现场调查,张国范认为这是近些年来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惟一集中分布的近江牡蛎群体。

近江牡蛎是我国河流入海口水域特有的大型贝类,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固碳作用和经济营养价值。成片的牡蛎礁不仅能滤除大量水体中的有机悬浮颗粒,而且为鱼虾等动物提供了遮蔽、产卵、抚幼的场所,是与热带珊瑚礁媲美的海洋生态系统。

专家认为,在滨州发现近江牡蛎难能可贵,应保护好这一重要资源,加快繁育群体,恢复或重建这里的牡蛎礁,开展河口绿色生物治理,并形成滨州区域性品牌。广西有“钦州大蚝”,滨州近江牡蛎壳色有金黄色,可起名“滨州金蚝”。这是张国范首次提到“滨州金蚝”这个名称。

近江牡蛎资源在滨州的重大发现,使渤海牡蛎礁恢复重建成为可能。目前,近江牡蛎资源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及“滨州金蚝”品牌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国家农业部在“十三五”贝类产业体系建设中增设了“滨州综合试验站”,为滨州近江牡蛎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滨州金蚝”将担起“污染治理-资源恢复-产业发展”三位一体重任,通过绿色治理新模式与高端品牌研发有机结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